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,是一片由不同语言汇聚而成的海。主厅内,一面巨大的LED屏幕占据整面墙壁,播放着上合峰会天津城市宣传片。屏幕两旁,中、俄、英三种文字标识十分醒目。
新闻中心东南角,印度记者拉胡尔・西瓦桑卡尔正面对摄像头用英语进行视频连线。一段介绍结束后,他摘下耳机揉了揉太阳穴,短暂休息后又拿起话筒继续讲述。在他周围,十多位记者保持着相似的姿态——不同语言的表达,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声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,这里美丽又发达,人民特别友好。” 工作间隙,拉胡尔・西瓦桑卡尔分享感受,眼神里满是期待,“上合组织是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,我希望印度和中国能一起繁荣,共创辉煌。”
语言的交融在此生动上演。各国语言不再是孤立的符号,而是在碰撞中自然而然地融合共鸣。汉语、英语、俄语、哈萨克语、乌尔都语……多种语言交织下,一些对话经由“多方接力”顺利完成。在展厅另一侧,一名中国记者正用俄语采访俄罗斯记者科尔尼洛夫・安德烈。问及“新能源汽车”的话题时,中国记者一时“卡壳”,出现了短暂的停顿。“你想问什么?”另一名热心的记者立刻用英文接过话头,随即用俄语转述。“哦!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中国手机一样,在俄罗斯非常受欢迎。”科尔尼洛夫・安德烈笑着回答。
语言或许不同,但交流的愿望却无比迫切。会场内,随处可见不同肤色的记者随手拉来椅子围坐一圈,用手势比划着探讨上合议题。聊到精彩处,大家纷纷掏出手机,借助翻译软件细化讨论。“技术发展打破文明之间的沟通障碍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‘上海精神’!”刚结束一场跨语言对话的阿塞拜疆记者埃尔达尔,向记者展示手机翻译软件里密集的对话记录。
文化体验区里,另一种无声的交流正在进行。杨柳青年画非遗传承人正在为版画上色,巴基斯坦记者阿米尔举着手机,紧紧追拍每一个动作,“这让我想起我们国家的手工艺人,虽然技艺不同,但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。”阿米尔轻声感慨。
工作区的键盘敲击声,是新闻中心最持久的背景音。记者们偶尔举起咖啡杯轻啜一口,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屏幕。屏幕上不同语言的文字,正探讨同一个关切,传递同一个愿景——一个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。
新闻中心,宛如上合组织的缩影:众多语言、文化、文明在此交汇,目的是搭建沟通的“立交桥”。大道同行,美美与共。上合组织成员国,正在“上海精神”指引下,为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