革命犹如大浪淘沙,在滚滚洪流中能汇聚和磨炼民族“精华”,也能暴露和剔除“糟粕”。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人们,也毫不例外地要经受历史的公正评说。他们是上海的李汉俊、李达,北京的张国焘、刘仁静,长沙的毛泽东、何叔衡,武汉的董必武、陈潭秋,济南的王尽美、邓恩铭,广州的陈公博,旅日的周佛海,以及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会议的包惠僧。站在第二个 100 年新起点,以辩证唯物论的历史观,考察一大出席者的人生足迹。我们每天推出一位出席者。
今天推出——长沙的何叔衡。
何叔衡,原名何启睿,字玉衡,1876年出生,湖南宁乡人。1895年,考取秀才,当时已具有反清思想,后曾在云山小学教书,提倡新学。1913 年春,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。1914 年毕业,在长沙楚怡小学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。1918年4月,和毛泽东、蔡和森等共同创立革命团体新民学会,曾被选为执行委员长,是该会最早、年龄最大的会员。1919 年,积极投入五四运动。五四运动后,积极参加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。1920 年 7 月,协助毛泽东筹办发起文化书社,介绍和销售《马克思资本论入门》《新青年》等进步书刊,在进步青年中产生了深刻影响;8 月,参与发起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,研究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,介绍一些进步青年赴苏俄学习;9 月,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,并主办《湖南通俗报》,为传播新文化、新思想做了大量工作。同年,协助毛泽东从事建党工作。
1921 年 7 月,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。当时,他已经 45岁,是代表中最年长者,具有相当丰富的经历和广博的学识。党的一大闭幕后,他和毛泽东回到长沙,从事湖南党组织的重建和发展工作。不久,利用捐资办起了湖南自修大学,何叔衡亲自任教,一面教书育人,一面从事革命活动,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,如夏明翰、毛泽民、毛泽覃、罗学瓒、杨开慧、蒋先云、柳直荀等人,他们后来都成为革命中坚和党的优秀干部。
在党领导粤汉铁路大罢工时,毛泽东主阵长沙,何叔衡亲赴武汉奔走联络;廖仲恺被刺后,他高举挽联,赶赴广州吊唁;他还遵照党中央关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,成为湖南国民党省部常委,并利用合法身份大力开展革命活动,被人称为“党员模范”。
1927 年 5 月,长沙发生马日事变,正在指导农运的何叔衡被捕,但他很快机智逃脱。1928 年 7 月,经组织安排,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。1930 年 7 月回国,在上海负责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工作。他利用这个国际人道主义分支机构作掩护,营救和帮助了大批革命同志。
正当何叔衡在白色恐怖下奔忙时,家乡 20 多个亲属却遭到反动派的追捕和折磨。其中在他家长大的一个孤儿,因不愿透露何叔衡的踪迹,竟被反动派用铁片把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刮下来,最后把头砍下来示众。后来,他的两个女婿又被捕。大女婿夏尺冰被捕后坚贞不屈,被砍成四大块丢在马路上。
1931 年,何叔衡奉命转入中央革命根据地。同年 11 月,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,后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监察人民委员(工农监察部部长)、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、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要职。在此期间,由于他在检察、司法等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精神,抵制王明路线“左”的错误,以致在 1933年“左”倾路线占上风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。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中央被迫撤离根据地。苏区“五老”中林伯渠、董必武、徐特立和谢觉哉四人,都被批准随红军主力转移,唯独他没有被批准。
1935 年 2 月 24 日,何叔衡与瞿秋白、邓子恢等一批中央领导人从江西转移到福建长汀县,不料途中与敌人遭遇,在长汀县水口镇附近壮烈牺牲,终年 58 岁。